關於我們

發一慈法廣濟道場之介紹

  • 一、 平凡生世 家風純樸

  • 前人老姓雷,名諱上蓮下珍,幼時乳名秀英仔,生於民國十八年八月初二日,祖父的家鄉原在四川省儀隴縣巴州人,後來遇到太平天國之亂,而流亡至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,因漂無定所,生活困頓,而借住在村中的白華庵(供奉觀音菩薩)旁的配殿裡,她老就在觀音廟內出生。
  • 從小家鄉務農,環境小康。父親雷自興有兄弟三人,排行老二,後來因在外營商發展,較少管事,家中事務多由大伯父雷自發負責料理。母親譚修蓮賢慧坤德,節儉持家,她老從小生性淳厚,事親至孝,便學會了堅心忍性,體貼懂事。 家中曾有兄弟多人,但多數夭折,僅一位兄長雷新有,年少有為,二十歲時便投身軍旅報效國家,後來在戰役中為國捐軀(日後由前人老超拔榮登理域),母親因此而傷心過度,造成後來雙眼漸漸失明,行動上多所不便,晚年因受前人老修道因緣的影響,遂也能默念誦經,誠心禮佛,她老侍奉母親,事必躬親,雖有兒媳同住,仍不假於人手,體貼入微,親奉湯藥。
  • 直到十六歲,遇有高階軍官前來說媒,伯父與母親深怕遠嫁,與家人分離,心有不捨。然而在烽火的年代,她老明白人情世故,便在此種因緣之下,經表姊介紹與郭景良先生訂下姻緣。由於先生是陸軍連長,家中配有三位勤務兵,生活優渥,便將孤苦的母親接來家中俸養,因先生軍旅生涯忙碌,無暇管理她老的生活,家中事務有僕人照料,孩子有母親幫忙照顧,生活極為安逸,常可逛街、看電影、打麻將,尤其喜歡看鄭正因的武俠小說及傳記,如「包公傳」、「施公傳」……等,這可說她老一生最逍遙自在的生活。婚後育有二男一女,經時空迭轉,如今後代傳衍已有五代三十餘人,大多已齊家修道,女兒郭點傳師也領命開荒辦道,在道場犧牲奉獻了。
  • 二、 遷移臺灣 幸得天道

  • 民國三十七年,前人老與母親跟隨先生的部隊遷徙來臺灣,初由基隆上岸,輾轉到高雄,最終定居屏東。來到臺灣生活條件不再優渥,加上舊臺幣「四萬元換一元」讓原本拮据的經濟雪上加霜,她老為了貼補家用,開始做家庭代工、車製男襪、編織髮套、到市場賣菜,又到附近的工廠當女工,生活過得極為艱苦。操持家務省吃儉用,衣服褲子縫了又補,補了又縫,甚至沒有布料用麵粉袋來取代,平日家中三餐多為青菜、紅薯,但遇有前賢來訪,卻置辦豐盛菜餚,禮敬前賢。
  • 進入道場的因緣,最初由大女婿同僚的母親甘玉蘭女士(趙媽媽)介紹,前往左營浩然組馬點傳師家中求道,因為引師搬家而失去了聯繫,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接近佛堂,後來再由張蘭英女士(楊太太)引薦,蒙承恩大仙張前人親點而得道,前人老佛緣成熟,遂發心辦道,清口茹素,抱道奉行。
  • 修道過程中,面對官考重重及人事紛擾,然她老宿世有修,根基深厚,一日在午睡中,驚見關老爺執鞭斥喝「不知修辦,還在沉睡」,因而驚醒,一覺醒來,背部刺痛,經母親幫其撩衣檢視,驚見背部三條血痕,深感愧煞,從次不敢稍許懈怠,更為精進修辦,可見她老宿根深厚,蒙仙佛慈悲成全點醒。
  • 三、 發心修辦 天考人驗

  • 早年臺灣經濟拮据,前人老為了佈施,曾向鄰居借貸一百元,每月得付利息十元;出門辦道交通不便,得身穿旗袍,騎著腳踏車載著萬前人(普化仙母)前往老埤成全道親。當年民風保守,又有省籍情結,到鄉下辦道,常遭受誤解毀謗,鄰居吐痰唾棄。有時因為道務繁忙,早出晚歸,造成家人的不諒解,多次深夜返家,大門已被深鎖,幸有老勤務兵楊邦伯伯明白諒解,暗中解危。如此的身心淬煉,絲毫不敢起心動念,甚至不斷的自我反省,感恩懺悔。
  • 一次在潮州佛堂講課時,當場被警務人員帶走拘留,隔日雖被保釋,但道中有人深怕她老連累道場,不許她老接近佛堂,只能天天以淚洗臉,哭訴上天開恩赦罪,祈求能繼續修辦,從無怨言,也不曾後悔。修道當中對於前賢尊師重道,畢恭畢敬,即使受到前賢的苛責教誨,總是逆來順受,心存感恩,從不敢起心怨懟。這也煉就她老人家在往後的修辦過程中,能夠眾緣和諧、調和大眾的心量與涵養。
  • 四、 開創道務 辛苦備嚐

  • 早期屏東道場,有多數軍人眷屬修道,因為政局因素,道場常有情治單位前來取締,幾戶人家得輪流照料承恩大仙,前人老負責管帳,建議購買潮州的土地,使得誠一宮得以順利興建完成,又因普化仙母的墓地安葬在誠一宮旁邊,需要遷移,後來又在枋山購置一塊墓地,讓屏東道場成道的前賢可以安葬。
  • 當時道場有里港、老埤及潮州,道務分為兩組配合推動,她老奉萬前人之命負責操辦潮州道務,經常得要坐公車或火車前往講課,雖然考驗不斷,但她老真誠感天,盡心竭力,所以道務逐漸宏展。後來因為汕尾道務出現考驗,道務紛擾停滯,黃點傳師玉西求助無門,於道務會議時哭訴呈報,感動普化仙母,遂派請她老前來負責,因交通不便得長途跋涉,有時要乘船或輾轉搭車再經步行,方能到達汕尾佛堂,遇到冬天或下雨的天氣,路途坎坷,乘坐在機車上得一路誦經或背誦佛規禮節,祈求仙佛保護。
  • 當初正勇大仙得坐竹筏橫渡高屏溪,遇到風強水漲,往往險象環生,拜訪道親也不敢被招待,深怕造成道親的不便。後來汕尾道務逐漸地向北發展,逐步開往林園、昭明、鳳山、楠梓、臺南、嘉義和臺中,開創的期間,面對了許多的挫折與毀謗,承受了多少的考驗與辛酸,可說是辛苦備嚐。
  • 五、 謙沖自牧 精進好學

  • 老人家常說自己手指短小是夭折相,壽命不會超過四十歲,小時候還差點被拋棄,幸有母親極力挽回,因為修道,所以上天慈悲加了壽數,因此為人處世,謙沖自牧,厚德敦睦,從來不敢驕慢。從小家裡窮只到小學讀兩年書,便輟學了,進入道場所幸有才女之稱的萬前人調教,嚴格指導研讀聖訓,她老自覺才能低薄,常向人低頭請教或勤查字典,法會訓文都要熟讀再三,並用筆記複寫一次,每能領悟訓中妙意。平常看管雜貨店的同時,仍然手不釋卷,幾年下來已能將四書及「道德經」等多部經典倒背如流,講課或成全道親的同時常能引用自如,恰似一位博古通今的飽學之士。
  • 她老常常告誡後學們,要效法老前人「君子不器」的學習精神,救渡眾生的方法不可嫌多。當今的修道人要跟得上時代,要做為眾生的標竿模範,修道辦道是為了利益眾生,我們無功無德,不可隨意的接受道親的供養,或占他人的便宜。早年出國開荒的人員,有較多的機會與她老一起生活,老人家清晨四點就早起,獨自誦經磕頭,也不敢叨擾到熟睡的後學,並教導大家煮飯、做菜,及製作餡餅和饅頭,以分享道親。
  • 六、 尊師重道 恭敬仙佛

  • 前人老一生修辦,尊師重道,敬重仙佛,南極仙翁慈悲指示「必須出國開道,即刻整裝出發」,並親上福山稟報老前人,老前人慈悲「你出國開荒辦道,我請仙佛搭幫助化」,她老即刻跪地謝恩。每次出國前後必上福山向老前人稟報辭行,老前人慈悲也常有所指點,甚或嚴格的調教,卻在人後讚賞她老修道的苦心與辦道的志節,日後她老總常感念老前人的浩恩盛德而動容落淚。老前人歸空後,她老自行守孝三年,不敢穿花俏衣服,平日亦不敢娛樂喧笑,效法師恩母德,三節兩壽一概不作。
  • 對於成道的前賢常常感念當時的成全與造就之恩,並將開法會的功德作為迴向,在廣濟宮的道史館中特別供奉了開道前人承恩大仙的聖像,讓後學們得以瞻仰,效法其德。每逢清明掃墓,必親率後學等,前往祭拜成道前賢,飲水思源,慎終追遠。
  • 有一次因故患病,臉歪嘴斜,多方就醫仍未痊癒,還驚動大德真君劉前人前來探視,機逢懺悔班中,因為不忍病中的萬前人被仙佛鞭打,自願代受,孝義感天,如此三鞭竟將臉歪嘴斜給打好了。晚年回到廣濟宮休養生息,每經過廚房必向灶君頂禮問候;經過蓮花池塘觀音像前,必向佛像行三鞠躬禮;連生病就醫,都得忍著病痛先向佛殿辭駕方敢上車。
  • 每逢初一、十五和仙佛聖辰,必先自我梳理一番,將結辮的長髮重新盤髻;平常一出房門必將服儀穿戴整齊;嚴格規定未穿鞋襪不可進入佛殿;佛堂之中不可喧嘩疾行;在廚房炊事也不可吵雜,要保持修道人的莊嚴風範及對仙佛崇高的敬意。
  • 七、 齋莊中正 禮賢下士

  • 前人老素愛清靜高雅,不喜歡奇巧花俏;衣著中總是灰藍的樸素色系,隨時穿戴整潔合宜;與人相處,進退有度,親切和藹;每到一處地方,不管有無來過,都覺得新奇;吃每樣東西從不嫌棄,充分表現她老的赤子之情;拜訪他方道場,磕頭參駕從不跪在前方中央拜墊,以表示對道中前賢的敬重;講台上的風度,語音清晰,鏗鏘有力,闡述妙理深入淺出,常能啟發眾生沉睡的心靈。
  • 晚年雖年歲已高,到各國道場見到護道人員,必向前親切握手,鼓勵與感謝,把眾生都當成道場的恩人,常告誡老道親要當新道親的模範,不可放縱心性,要把道的尊貴表現在日常生活中,常說到「見色非干色,聞聲不是聲,聲色無礙處,親到法王城」。
  • 遇有人襄助於道場,必會撥空攜帶禮物登門造訪,親自道謝。對於辛苦捨辦的開荒人員及三才,她老都在遺囑當中一再的叮囑,要加以照顧,使其修道辦道無後顧之憂。對於國家社會,有功於世,施恩於人的善德,亦常常嘉許讚嘆,弘揚其德。她老喜歡閱讀,也喜歡讀書人,因為飽讀經教,常能出口成章,成全眾生,所謂「儒者席上珍」,勤讀聖賢書方能成為明理人。
  • 八、 含和忍辱 從善如流

  • 光復之初,臺灣民風保守,風俗信仰不同,傳道過程難免有流言蜚語,為了成全道親,常遭受毀謗。但她老修辦堅定的決心從不改變,對眾生的成全教誨,也不離不棄。廣濟道場曾因考難而分歧,她老堅貞信念,天心用事,尊師重道,緊追天命,讓迷失方向的國度眾生得以重登法航。
  • 遇有困難就燒香磕頭祈求上天慈悲,早晚睡前都得三千叩首,法會前夕必叩首五千,祈求道務順遂,後學們能誠心修辦道,對於無情的毀謗都能包容面對,恩師稱讚她老的盛德就是「含和忍辱,從善如流」。
  • 前人老常說自己是吃老天的飯,上老天的班,是上天的辦事人員,上天要她去哪裡,她就去哪裡,只要道務能開展,眾生能明理修行,自己受些委屈那又算的了什麼,心中充滿無盡的慈愛,從來不為自己設想。
  • 九、 宏誓大愿 開荒闡道

  • 老人家一生修辦犧牲奉獻,為道場、為眾生,從屏東到汕尾,從臺灣到世界,民國七十一年成立了慈恩公壇,培育人才造就後進;到了民國七十六年,將道務推展至馬來西亞;臺灣也著手興建廣濟宮,期間道務推展順遂,人才倍出,逐步的在臺灣各地發展奠基,國外道場也慢慢開荒至東南亞等十餘個國度。民國九十四年興建了屏東聖恩宮;民國一○一年建設了臺南天聖道院;民國一○三年,恩師慈賜蓮慈禮堂,作為她老一生修道懿德的表徵。
  • 各國道務也陸續的興建道場,其中泰國有賢良院;印度尼西亞有聖賢院;及將來的道德院、仁義院;並有南濟禪寺佛院的願景。目前在印度有弘濟禪寺、慈心育幼院,及廣濟光明學園。如今已有十餘個國家的道場,及近七十位的點傳師,道務在當地落地生根,薪火相傳。
  • 前人老矢志追隨白水聖帝一條金線,念茲在茲,不忘根源,並誓願隨師愿老水還潮,神州開道,但願渡盡眾生永世辦道,達成大同世界,道化天下。並極力推動賑災、濟貧、慈善、義診及環保放生活動,並積極創立慈善文教協會,淑世濟民;設立清修道院,使捨辦人才將來能安身立命;成立廣濟光明學園,修德崇禮,培育道德君子;奠立懷恩祠堂,慎終追遠;建立白陽道場,弘法利生。
  • 十、 庭訓完備 功果圓滿

  • 恩師慈賜廣濟道場六條庭訓,作為真理道場的對照表,也做為日後修辦道的圭臬,然善德難圓,唯恩師獨讚前人老庭訓完備可為典範。
  • 她老一生修辦苦心孤詣,兢兢業業,從二十五歲求道,三十歲領天命,在國外開荒闡道二十餘載,修辦歲月整整六十二年。
  • 晚年因身體不適,經醫師檢查患有腎功能退化及心臟血管疾病,因此在廣濟宮休養生息,後學們效法她老當初照護進修仙人的孝行,諸多坤道與其孝媳日夜輪班照顧。養病期間,她老仍念念不忘國內外道場狀況,並鼓勵前來探視及回臺覆命的修辦人員,要好好照顧身體,報恩了愿。
  • 然生命無常,天意難料,人間菩薩完成示現,於民國一○四年農曆四月初六日,原本久旱不雨的天氣,忽然驟雨,徐風落葉有似天地含悲好不淒涼,下午三點十分她老於廣濟宮臥室內睡夢中安詳辭世,面容慈和,五官端詳,貌似熟睡,孝眷及後學們隨侍在側誦經迴向,享年世壽八十有七歲,可謂功德圓滿,福壽全歸。
  • 民國一○四年十二月初八日,前人老假廣濟宮於眾後學結緣,蒙 皇敕封為「蓮慈菩薩」。 節錄自【風中慈蓮-故雷前人蓮珍感恩追思紀念特刊.發一慈法廣濟宮】